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占比很高,共有900人的招生计划。因此,这成为全国高中学子进入清华大学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2020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首年共有939人被录取,占3500名内地学子的26.83%。2021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共录取1026人,占比约29.31%。
2022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922人,占比约26.34%。2023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898人,占比约25.66%,是实施“强基计划”招生以来,第一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年。2024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人数为900人左右,占比约25.71%。
总体上看,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占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1/4以上,是清华大学招生的重要方式,不容小觑。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校测笔试分为文科组和理科组,文科组测试的学科是语文、数学和历史,而理科组测试的学科是数学、物理和化学。
面试的要求也比较高,采用“三对一”的半结构化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学科潜质、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等。清华大学“强基计划”面试试题涉及哲学问题、社会热点,等等。没有认真准备,能够顺利通过,相对比较难。
通过清华大学校测的考生,还要经过体育测试,达到合格的标准,才能够被录取。所以,报考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考试,是“过五关斩六将”,没有真才实学是非常难达成目标的。
清华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校测是在6月29日进行的,目前经过笔试、面试和体能测试,部分录取结果已经公布。共有38所高中学校发布了录取信息。
一、上海市高中学校考生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情况分析
上海中学共有13人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暂时排名全国第二位,排名上海市高中学校第一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共有8人被录取,排名全国第8位,排名上海市高中学校第二位。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共有4人被录取,排名全国第十二位,排名上海市第三位。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邗附属中学普陀校区,均有2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十五位,排名并列上海市第四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上海实验中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校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上海市曹杨二中、上海市进才中学、上海市奉贤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上海市七宝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浦东校区等11所高中,均有1人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二、山东省高中分校考生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情况分析
山东青岛市第二中学共有2人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排名全国第十五位,山东省第一位。山东省平度一中,山东省青岛中学,山东市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3所高中,各有1人被录取。
三、北京市高中学校考生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情况分析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四中等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情况,尚不清楚。从公开的信息看,北京市钱学森中学共有4人被录取,其他情况不明。
四、浙江省高中学校考生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情况分析
浙江省杭州二中共有12人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三位,排名浙江省第一位。浙江省温州中学共有10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五位,排名浙江省第六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共有9人被录取,排名全国第七位,排名浙江省第三位。
浙江省萧山中学共有5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十位,排名浙江省第四位。浙江省温州乐清知临中学共有3人被录取,排名浙江省第五位。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共有2人被录取,排名浙江省第六位。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浙鳌高级中学、浙江省苍南星汇高级中学各有1人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从录取的人数看,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共有18人被录取,暂时排名全国第一位。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有12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三位。广东省深圳中学共有10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五位。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有8人被录取,排名并列全国第八位。
需要说明的是,河北省衡水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雅礼中学、长沙市第一中学、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市第一中学、重庆市第八中学等高中学校,尚未公布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人数。
而到目前为止,共有38所高中学校的考生上榜,被录取的人数也仅有150人,仅为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总计划的1/6。因此,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信息量还会很大。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顶尖的工科院校,在全球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因此,报考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是学子们的一项重要选择。不要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专业很冷门,考上就是赚到,是幸运,这是不争的事实。
祝愿各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强基计划”的形式,进入清华园学习,并成为全国第一流的高端人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和赶超,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博牛配资-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最新配资平台排名-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