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一共牵扯了六十多个国家,上百支军队,几千万人投身前线,平均每一分钟就有十几个人丧命。在那死人堆里,如果有人能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回来,还能把最高级别的军功章挂在胸口,那这人究竟得牛到什么程度?可问题来了,最高级别的军功章真的能代表谁最能打吗?这些勋章的背后,到底是英雄的荣光,还是一场场政治秀?四大强国的最高荣誉勋章,哪一个才最有“含金量”?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光鲜外衣的内核,看看到底谁才配称“人类战神”。
世界大战时,英、美、苏、德四个国家都在自家军队里设立了让人敬仰到不行的“最高荣誉勋章”。可一边说是表彰英雄,一边颁发标准却千奇百怪,有的国家发得严之又严,少得可怜,搞得这玩意儿成了稀世之宝;有的国家像是发毛线球似的,谁都能来一打,批量生产大白菜。你说,这勋章到底是用来分辨谁是真勇士,还是撑门面的面子工程?
先摆一组冷冰冰的数据你品品味道。英国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二战期间总共才发了一百八十来个。美国的“荣誉勋章”差不多四百多枚。苏联的“苏联英雄勋章”可不得了,一万多枚,堆成山都够;德国的“骑士十字勋章”也有七千多个。看上去,好像谁家的“英雄”最不值钱,一目了然。可细细一琢磨,这里面可是掺着不少水。有人靠真本事拿到,也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吹吹牛皮就能批下一枚。说到头,无非是各自为战,为的都是国家利益。可具体里面水有多深,不妨留一手,咱们往后看。
走进这四国勋章的世界,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英雄的“彩色铠甲”和背后的鲜血泪水。英国人一直把“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当作国宝,设立标准几乎苛刻得让人怀疑是不开玩笑。你要想拿到,得做出足以写进史书的壮举。比如查尔斯·厄珀姆,干脆靠本事拿了两次。这勋章比钻石还稀罕,拍卖会上都拍到四十多万英镑一块。
美国“荣誉勋章”故事就多了。和欧美大片里的超人差不多,很多获奖人直接进了影视剧,比如“不带枪的医生”多斯,或者“无敌机枪手”巴斯隆。这也是美国的拿手好戏,把战场上的壮举拍成一部部电影,立下榜样,美名远扬。老百姓一边看电影一边流眼泪,把这些英雄当成国民偶像,勋章的影响力不止在军队,早飘到每一个美国家庭的客厅。
苏联和德国,勋章好像大甩卖。苏联英雄勋章能“买一赠一”,元帅胸口不挂五六个都不好意思参加阅兵。德国更得劲,连“山本五十六”这种和德国八竿子打不着的日本将军,只因偷袭了珍珠港让希魔高兴了一下,也能批发一块骑士十字回来。普通人一听,自嘲说“这年头,混口饭吃都得摘下一块勋章”。
到了战场后期,勋章光环仿佛蒙上一层尘。苏德两国给勋章发得过多,搞得不少士兵吐槽:“英雄勋章都发腻了,我们连面包都发不够!”有的前线英勇抗敌被埋没,反倒是后勤、政工干部胸前花花绿绿,耀武扬威。苏联老百姓见怪不怪,兵工厂里有人开玩笑:“等战争结束,大家都挂满勋章一起回家娶新娘。”
德国更乱套,前期严肃评审,后期标准就成了“政治正确”。随着前线节节败退,勋章变成哄士气的工具,该给不给,不该给滥发。甚至一度连德国内部都有人反对:“勋章漂漂亮亮,现实却一塌糊涂。”外界看着德国骑士十字的灿烂外观,却只感受到纳粹泡沫般的虚浮。有人戏说:“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像一把政治漂亮话做成的彩带。”
与之相反,英国和美国这边一直坚持优中选优,勋章成为稀有珍品。美国每发一个荣誉勋章,总统亲自出面颁发,场面隆重得堪称全国大事。英国维多利亚十字更是铁打不动的标杆。可是,反对声也有——有些死难英雄被遗忘于荒野,有的人明明生还做了大事,却因各种规定卡死在门外。普通家庭的母亲抱怨:“为什么我儿子的功绩没有任何人记得?难道只有电影里的英雄才算英雄吗?”
剧情说到这里,最劲爆的一刻来了——你壹开始以为发得越多勋章越“没水分”,其实事情正好相反。比如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二战时期发出总数只有一百八十枚,几乎都是面临炮火、独闯敌阵、救人于水火的超级行动。查查名单,每个人都能拍一部大片。原材料用的是缴获俄国或中国大炮上的金属,连仪式都庄严得让人发抖。英国士兵苦笑:“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沾边的,死了都不一定轮得上。”
美国的荣誉勋章,虽然比英国多,但几乎全是死里逃生的硬骨头。在诺曼底、硫磺岛,每个被历史记住的名字背后,都有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故事。海军那会儿还极力改版,坚决不要长得像德国铁十字的款式,理由很简单:“咱们英雄不跟纳粹撞衫!”
而苏德那边,发得多,老百姓却更容易怀疑。“勋章多得像新年贺卡,”有人嚷道,“有这本事,不如换成粮票!”但别忘了,这正好映射出各自战争体制的差异——一边注重激励精英,另一边希望用“大水漫灌”提高整体士气。原来勋章不只是装饰“功臣”的工具,还反映了国家的战争哲学。前面埋下的争议,“含金量到底高不高”,此刻真相呼之欲出。
时间推到战争最后阶段,勋章的热度也似乎降了下来。各国表面恢复平静,实际里头不少“后遗症”还在悄悄发酵。以德国为例,战争尾声为了鼓舞人心,甚至搞出了“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黄金配钻石,制作精良却只给极个别人。可这些勋章一战后,多数被美国搜刮收缴,落了个只留传说、不留实物的尴尬收场。
苏联方面,尸山血海之后,英雄勋章看似是为幸存者雪中送炭,有住房、减税特权等,可百废待兴的苏维埃为了重建国家,最终只能让英雄归英雄,普通士兵吃了亏,光鲜褪色。老兵们回村老家,胸前再多勋章照样为生计奔波,英雄光环跟现实距离越来越远。
美国和英国也没少挨批评。不少退伍士兵抱怨:“勋章再闪亮,没政策保障,日子也一样难。”美国虽然塑造了人民英雄,但现实中“无名英雄”遍地,是不是有很多壮举被忽视?英国勋章再稀罕,有人却一辈子没人知晓,最终默默无闻。国家政策、社会保障没跟上,勋章成了心理安慰。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忍痛把祖传的勋章高价卖掉。
矛盾加剧,社会大众也分成两派。一派觉得浓缩有效才有含金量,少发才有尊严;一派主张英雄当众表彰,人人争取才能振奋人心。一场战争,几枚勋章,背后牵扯的不只是荣耀,还有生存、政治以及历史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靠勋章争名逐利,老百姓却在战后慢慢修补生活的破碎。
说到底,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最高荣誉勋章,不论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十字上找到的稀有光辉,还是在苏联英雄勋章上一排排不知所云的金光里,归根结底,它们并不等价于“最能打”。别看有人电视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勋章吹成战神专属,实际里头掺了多少水,只有当事人和历史知道。发得多了,说成大家都能成为英雄,结果英雄牌子贬值;发得少了,说是精英中的精英,现实却是千万阵亡的普通人默默无闻。
那些坚称“勋章就是硬道理”的,恐怕忘了战争不是一场比挂饰多的比赛。还有人说得轻巧,说勋章是国家给英雄最好的礼物,可这可真会抬举,难道活着回家的残疾军人就该只盯着胸前那一块小铜章自豪到老?要真是按勋章数量来评价值,那苏联可是英雄大国了,英国倒成了没人才的“战五渣”,你说这话合适吗?
归根到底,真英雄不会计较那一枚金属片到底值多少钱,光靠象征和仪式,终究救不了每一个在大雪天还在农村种地、为生活发愁的老兵。如果说这些勋章意味着什么,那只能说,是给后人一个故事罢了。鼓掌归鼓掌,敬礼归敬礼,可中国的老百姓要看清楚,这世界上的战争,不靠勋章来评判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要真羡慕那些勋章,还不如琢磨一下,我们今天的和平是谁给的!
勋章发多了就等于英雄烂大街?还是说严格筛选才是对真正勇士的尊重?你觉得,普通士兵默默付出一生却没有鲜花和勋章,是不公平,还是战争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有人说,只有闪耀的英雄才值得铭记,可也有人坚持,每一个流血汗水的普通人都该被看到。你站哪一边?这么多国家的勋章,到底该“贵在稀有”,还是“广为激励”?欢迎来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博牛配资-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最新配资平台排名-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