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平桥策略随笔
核心结论
轻指数,重结构,杠铃策略有望迎来阶段性修复。
观点回顾
01大势与风格
资金面强劲支撑,市场延续震荡上行。本周市场在充裕的资金面及积极的政策表态支撑下震荡走强,两市融资余额一度逼近2万亿大关。《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及GPT-5落地预期提振下科技成长板块本周前半周表现活跃。海外方面,联储理事库格勒辞任,为特朗普提名新的鸽派人选提供了空间,叠加上周新增就业人数修正,本周市场降息预期有所升温,美元走弱也为A股提供了估值支撑,强化了基本面偏弱环境下的估值端逻辑。下周国内经济数据即将披露,短期基本面偏弱格局大概率延续。中报业绩窗口期叠加美债利率回落缓和外资压力,资金面偏强背景下,市场有望延续热点快速轮动的格局。结构上,结合风格模型预判,8月小盘成长及红利为代表的杠铃策略有望迎来阶段性修复。
02中观行业与景气
反弹修复,行业涨多跌少。有色行业本周五个交易日保持连续强势,周度累计涨幅第一。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机械行业受益机器人方向催化本周涨幅第二。“九三阅兵”临近及“两船合并”事项加速催化下,军工行业本周涨幅第三。“反内卷”方向的煤炭、钢铁等本周有所反弹。本周,中芯国际财报发布及GPT-5发布落地,本周后期电子、传媒、计算机等行业累计涨幅有所回落。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在北京开幕。大会标志着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汇聚200余家国内外企业、1500余件展品(含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凸显产业加速态势。在8日的开幕式上,《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十大发展趋势》和《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正式发布。
在趋势层面,趋势1-6形成完善了“认知-决策-控制-设计-软硬一致性-量产”这一研发到生产环节的闭环,趋势7-10推动关注焦点转向数据、集群协议、开源协作与安全伦理框架的产业生态环境搭建,十大产业趋势详细阐述了从生产到生态两端的完整方向。
应用场景层面,十大潜力场景精准锚定商业化突破口。具体来看,首先是工业场景的优先落地,如电站操作、汽车分拣配料、船舶打磨抛光等场景需求明确,人形机器人凭借灵活移动与精准操作能力,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高重复性任务,如石油化工产线巡检中搭载多类传感器实时监测泄漏风险。第二是民生与应急突破类场景,如家居服务场景瞄准老龄化社会痛点,提供老人状态监测、突发响应及日常照料支持;灾害救助场景中,机器人可深入高温、有毒环境执行搜救任务,联动应急指挥系统降低救援风险。第三是农业与商业创新场景,如田间精细作业实现轻质作物采摘与精准喷药,优化农业生产效率。
GPT-5发布,部分市场观点对于其未能带来“革命性突破”表现出悲观态度。2025年8月8日,OpenAI发布GPT-5,在技术层面,GPT-5表现出了一定的亮点,首先GPT-5实现了快慢思考结合,模型自己决定何时需要深入思考,在简单问题上提升响应速度,降低服务成本。其次,GPT-5在减少幻觉方面有所进展,提升了大模型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使其作为底层模型在各类应用场景的可用性提升。第三,模型数学与编程、健康和医疗领域的性能有所提升,编程能力方面,模型在现实世界编程基准测试SWE-bench中得分74.9%,在支持多语言代码编辑的AiderPolyglot测试中达到88%,均刷新行业最高水平,在医疗领域,GPT-5在HealthBenchHard测试中得分46.2%,成为目前最精准的医疗问题解答模型。最后,GPT-5也在降成本、提升效率方面有所进展,其深度推理模式(GPT-5thinking)在视觉推理、代理编程等任务中,输出Tokens数量较GPT-4o减少50%-80%。此外,模型采用分层定价策略:标准版、Mini版和Nano版的输入/输出价格分别为1.25/10美元、0.25/2美元、0.05/0.4美元(每百万Tokens)。
GPT-5推出后,一些观点认为GPT-5缺少革命性突破和范式变革,且在多模态方面进展也较为有限。8月8日GPT-5发布后,A股AI算力指数、AI应用指数分别下跌1.34%,1.87%,市场反应较为悲观。
大模型能力初步支撑AI商业化拐点,部分垂类AI应用商业模式率先跑通,业绩进入兑现期。当前AI应用正处于商业化拐点,从AI应用需求的直接反映指标Tokens消耗量来看,AI应用需求正在加速增长,2025年4月,Gemini大模型月度推理量已升至480T,较一年前的9.7T增长50倍,根据2025年Q2财报数据,谷歌每月处理的Tokens数量从此前的480万亿增长至980万亿,短短两个月实现翻倍。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国内豆包大模型上,截至2025年5月,豆包大模型Tokens日均消耗量已达16.4T,约为1年前的136倍。
Tokens销量与业绩验证来看,海外及港股AI编程、AI广告、AI多模态等部分垂类赛道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落地。从火山引擎Tokens消耗量分类来看,AI工具类的Tokens消耗增长较快,五个月内增长了4.4倍。其中,AI搜索增长了十倍,AI编程增长了8.4倍。视觉理解模型成为推动模型Tokens增长的又一重要力量。以K12在线教育场景为例,由于视觉理解模型能力的提升,Tokens消耗数在五个月内增长了12倍。
而从当前海外及港股公司业绩验证视角来看,部分AI应用赛道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落地。AI编程方面,截至2025年7月,GitHub Copilot已达到超过2000万用户,截至2025年5月底,Anthropic的年化收入已突破30亿美元,这一数据较2024年12月的近10亿美元实现显著增长,截至2025年6月初,Cursor的ARR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其ARR大约每两个月就翻一番,Cursor被认为是历史上从100万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ARR最快的SaaS公司之一。AI多模态方面,2025年一季度,快手可灵AI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5亿元。在推出10个月后(即2025年3月)的年化收入运行率(ARR)突破了1亿美元,美图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约65%-72%。过去两年,美图摆脱多年亏损,2024年实现盈利33亿,月活跃用户达2.66亿,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靠AI盈利的应用公司之一。AI广告方面,AppLovin2025年Q2未经审计财报,营收达12.6亿美元,同比增长77%。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达7.72亿美元,同⽐增长156%,凸显其核心广告推荐引擎AXON的技术优势及商业化效能。AI企服方面,Palantir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营收增速加快,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13%增速加速至今年第二季度的48%,调整后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3%,公司同时将2025全年营收预期上调至41.42-41.50亿美元,高于此前指引。AI教育方面,Duolingo营收同比增长41%;净利润同比增长84%。此外,日活跃用户达4770万,同比增长40%。得益于用户持续增长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公司上调了全年营收指引至10.1亿美元-10.19亿美元。AI医疗方面,Tempus AI(TEM.O)2025年Q2营收3.15亿美元,同比增长89.6%,晶泰控股公告与DoveTree达成总额约470亿港元(59.9亿美元)的管线合作,该订单是迄今全球AI药物发现领域公开的最大单笔合作,也是中国生物医药史上排名前列的License-out交易。
GPT-5发布,部分市场观点对于其未能带来“革命性突破”表现出悲观态度,但GPT-5在减少幻觉、编程能力、医疗建议准确性及降本增效方面的提升,有望进一步夯实AI应用商业化的基础。这些能力优化有助于提升模型可靠性、拓展高价值场景,强化用户付费意愿。当前AI应用商业化进程已处于加速阶段,大模型Tokens消耗量快速增长,部分垂类应用进入业绩验证阶段,海外及港股市场中,AI编程、AI广告、AI多模态等赛道商业模式逐步落地。AI应用进入景气趋势与海外映射投资阶段而非技术突破主题投资阶段,与早期聚焦底层模型能力提升不同,现阶段的关注焦点或应更加集中于应用层商业化验证与收入成长逻辑。当前市场对AI板块的悲观预期更多是阶段性估值重定价的过程,而非趋势反转,坚定看好AI应用特别是具备明确用户增长及收入放量能力的赛道,包括AI编程、AI多模态、AI广告、AI企服、AI教育、AI医疗等。
03一周市场总览、组合表现及热点追踪
本周A股市场主力资金净买入255.48亿元,环比由净卖出转净买入。具体行业上,本周最受市场资金青睐的行业是机械设备,资金净流入规模达226.83亿元;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分列二、三,资金净流入规模分别是110.32亿元和105.99亿元;资金净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是医药生物、计算机和非银金融。本周股票型ETF场内净申购金额为105.68亿元,为连续第5周净申购,环比减少65.78亿元。具体产品上,份额增加最多的五只ETF分别是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QDII)、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ETF、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减少最多的五只ETF分别是华夏上证50ETF、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安创业板50ETF,集中于A股权重指数。
eSIM手机有望加速落地国内。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华为Mate 80系列将推出支持eSIM的新款三折叠手机,有望成为国内首款商用eSIM的智能手机。此前,将在今年9月推出的苹果iPhone 17 Air已决定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为此会直接取消实体SIM卡槽,支持eSIM。此外,OPPO表示今年年底预计会有首批支持eSIM的手机上市。eSIM 是一种把传统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的技术,无需用户插入物理SIM 卡,可以节省手机、平板等终端的内部空间。国内运营商曾在多年前启动了eSIM 业务,但在 2023 年因为安全风险等因素暂停了该业务的新申请,不过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纷纷恢复了 eSIM 业务的办理,主要面向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手环)领域。7月14日,中国联通曾上线eSIM手机业务测试页面,显示“在eSIM手机商用试验阶段,首次办理本业务的用户需通过线下渠道办理(合作营业厅不支持)”。我们预计随着头部手机厂商eSIM机型陆续推出,手机SIM卡eSIM化将逐步推广开来,会有更多的手机厂商推出eSIM机型,eSIM手机有望加速落地。eSIM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的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部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部。GSMA智库预计到2027年中国将成为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最多(将近5亿)的国家,到2030年中国eSIM手机连接数将达到14.41亿部,占到国内联网手机数的90%。落实到投资上,建议关注eSIM产业链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商,中游运营商及合作服务商,下游应用场景有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物联网终端等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宏观经济波动超预期。
博牛配资-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最新配资平台排名-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